查看原文
其他

【缅怀】朱小蔓 |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有温度有故事的 艾瑞德国际学校 2022-04-24


8月10日,著名教育学家、中国情感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督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朱小蔓逝世,享年73岁


作为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实践者,长期以来,朱小蔓教授在实践中结合哲学架构与科学意识,用现代科学知识综合考察教育问题,彰显教育中的“情感”维度,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许多带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原创性理论并付诸于实践,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备受尊敬。

她从政多年,却始终对于学术科研有着热爱之心;

她从教多年,始终倡导对孩子情感和幸福的教育。

她是学生眼中的充满师爱的引路人,同伴心里不计名利的教育者。

在此,谨以一篇朱小蔓先生2016年的旧文,纪念、送别!

            

大型教育丛书《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的编写,历经数年,已初见成果。这套丛书是我国一群热爱、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是践行其教育思想的教育工作者的心血之作。丛书向人们真切、生动地展现出在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一大批志士仁人满怀热诚和景仰,向一位享誉世界的异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真学习的动人情景;丛书也有力地证明,中国基础教育界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学习、研究和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于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在当代中国教师心中已经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这套丛书邀请的作者正是我国教育工作者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展示自己的精神成长历程。丛书总主编吴盘生老师是一位资深教育科研工作者,他曾因工作需要被派遣到乌克兰大使馆工作,有幸结识苏霍姆林斯基的家人,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由此进入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近几年,他倾心策划和组织一批对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有感情、有研究,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积极践行的教育工作者,着手编写丛书。我相信,这套丛书不仅给中国教育界留下一部中国同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并取得成效的历史画卷,而且能折射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凡历程,讴歌中国教师为教育理想而奋斗的峥嵘岁月。


  为什么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


自苏霍姆林斯基著述传入我国,三十多年过去了,今天中国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生代教师所面对的,再也不是当年“无书可读”的窘境,而是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是多元文化及价值观,是应接不暇的海量信息。此时,我们的确需要回答: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还能吸引我们今天的教师吗?今天应当怎样学习这位非凡的教育家?


2008年我访问帕夫雷什中学,曾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之间有过如下共识:正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多元,正因为科技主义与物质主义的潮流迅猛,我们更有必要请教苏霍姆林斯基,因为像他这样高洁的思想与磊落的人格恰恰是当今时代稀缺的财富。苏霍姆林斯基把全部身心都贡献给孩子,体现出了他的伟大人格。他集中了全部生命、意识和情感,专注于钻研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专注于思考什么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和核心价值,从而体现出了他的神圣精神。在今天,他的伟大人格和神圣精神显得尤其宝贵。的确,当今时代,特别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清醒、执着的教育家,因为他的信念和价值观可以警示世人,抗衡时代衍生的缺陷和偏见,可以给教育工作者以示范和鼓舞,影响他们的理念、信仰,提升他们的情操、境界。

  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


我以为最重要的,是深刻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本质精神和永恒价值。我觉得,他的全部思想与本质,就是毕生思考和实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在去世前写出了最为重要的一篇论文《人是最高价值》,其中写道:“在我们社会的旗帜上清楚地书写着:人是最高价值,没有什么事比活生生的人更加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认定为人学,他说:“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20世纪50年代初,当有人预言21世纪是“数学的世纪”时,苏霍姆林斯基就坚定地判言“21世纪将是人的世纪”,他坚信没有人的素质提升,就没有人类社会光明的未来。


关注人的心灵成长,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活动本质的深刻理解,是他全部教育思想中最为聚焦,也最富有特色的方面。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把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看得最为相关,在其著述中,关于情感与人的精神成长的关系,关于情感教育的论述特别丰富、深刻。他把情感视作道德发生的基础,强调要“重视人的同情心、善良、怜悯、敏感性、友谊、义务感、责任感”。认为它们“能够增强精神情感力量,这些情感力量微妙地交织在一起,进而达到高尚的情感激动。只有这些情感的培养才能使道德概念变为信念。”


正因为如此,他从来不把德育从全部教育活动中抽离出去、割裂开来、仅当作一种专项工作,而要求所有教师不是只教某门课程,他常对教师说“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学物理”。他要求学校教育工作努力做到综合地、和谐一致地影响人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教育思想,包括教育目标、过程、机制与方法,都与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相关,他从不把具体的德育工作看作外部知识的堆积,看作外在纪律的束缚,看作形式主义的刻板的措施,而是把德育看作心灵沟通、精神建构的过程,主张让尽量多的人和物进入童年的精神生活,并在整个少年时期在情感领域中一直保存着这些人和物的迷人的吸引力。在他看来,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只有在人产生内在的感受时,具有属于自己的感受时,心灵才能得到扩展。因此,他坚定地相信,教师对学生最重要的影响,是教师本人的情感世界、精神和心灵。


  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是极大损失


2015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第三份综合性的长篇教育报告:《反思教育——全球共同利益的诉求?》。报告在肯定全民教育运动成就的同时,提出了着眼于全局的人文主义教育观,指出教育应当“超越知识”“超越个人竞争”。这种面对全球教育形势做出的反思和研判,又一次强有力地证明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高度和远见卓识。正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相信人可以变好,信仰教育的力量,他才可能彻底地做到把全部心灵献给孩子、献给教育,才会心甘情愿地在孩子身上花费那么多的心血,心无旁骛地几十年扑在一所乡村学校。


反观我国教育现状和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素养,继续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很有必要。自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虽然在入职学历标准、学科专业要求、教育技术条件等方面有一些提高,但总体文化素质并没有随之提升。表现为: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理解、对教育活动本质的理解限于表面,情感性人文素质不高,构建良好、和谐之师生关系的能力不足,尤其是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了解程度、读苏霍姆林斯基原著的普及程度远不能与他们的前辈和兄长辈教师相比。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放着苏霍姆林斯基著作少读或不读,这是极大的精神损失。


我希望本套丛书能够燃起新生代教师关注苏霍姆林斯基的热情。我相信阅读的力量:教师们一旦走近了苏霍姆林斯基,深入读进去,与伟大心灵相遇,那么,教师的价值认同、情感态度会一点一点地发生变化。


同样是在《人是最高价值》这篇重要论文中,他尖锐地提出一系列问题:在苏维埃中小学中,“人是最高价值”这一原则是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贯彻?教师在工作中是把每个学生看成不可替代的个体,还是“目中无人”?孩子们在学校里是在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还是“失去自我”?他们在学校里生活得怎么样:幸福还是不幸福?这些提问至今还是那么振聋发聩。


今天,教师需要榜样,需要从活生生的、平凡而伟大的榜样中获取智慧和力量。我深信,在中国基础教育界,一是本邦的陶行知先生,一是域外的苏霍姆林斯基,他们二位的著作、教育思想、教育家生涯和个人生命故事是教师教育与教师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是教师成长道路上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


2019年6月22日,艾瑞德有幸邀请到朱小蔓先生的学生李亚娟博士到校做专家报告,李校长也拜托李博士邀请先生来学校讲学。因为艾瑞德“走自然生长教育之路,办有温度有故事学校”核心理念与先生的情感教育有共感之处,艾瑞德的每一位教师都殷切地期望先生到来,但我们未曾想到等来的竟是先生离世的噩耗,很多人再三确认这个消息的真实性。73岁,古稀之年,对于一位教育大家,显得犹为年轻。





艾瑞德微信矩阵

我们为您推荐艾瑞德关联优秀公号,可直接点击如下标题,跳转至该公号页面进行关注——


艾瑞德澜庭叙幼儿园
艾瑞德幼儿园西华分园
艾瑞德枫华国际幼儿园
艾果亲亲
李建华
陈琳
皇甫宜磊
葛小幸
王彦月
韩董馨
薛静娴
李丹阳
李娜
李瑞
张文娟
李春晓
王冰董晓


艾瑞德国际学校


李建华校长



版权信息


作者 | 朱小蔓(1947.12-2020.8.10),女,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等职务,我国知名教育学家、教育家。

排版 | 王贯朝

审核 | 翁文千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