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扬州传说13:哭娘

本号笔友 丁中广祥 2019-04-16

《老扬州传说》里的每个故事非常耐读,读后让人回味无穷,有的让人忍俊不禁,有的让人陷入深思。——扬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杜海

哭娘

宜陵  褚德军

作者褚德军先生:江都区宜陵镇人,1953年生。扬州市作协会员,江都区作协副秘书长,江都区扬剧协会副主席。年轻时从事企业管理,近些年全身心投入对地方民间故事的采编,有诗词、散文、民间故事等散见于报刊,著有《老扬州传说》。


在旧时的乡村习俗中,有一种女性职业叫“哭娘”,专为丧者家故去的亲人作哭丧服务。先人去世,后辈们肯定伤心哭泣,悲痛不已,有人形容众生哭相:儿子哭惊天动地,媳妇哭虚情假戏,女儿哭真情实意,女婿哭驴子放屁。在乡村丧事习俗的三四天时间中,后辈们悲伤哭泣后,还需忙碌着料理事务,不可能始终跪在逝者面前哭泣,但也切不可将丧事办理得冷冷清清,这会被其他长辈和庄邻们视为不孝。那时乡村贫穷,没几家办丧事请得起吹奏乐工队伍,更无条件像现在这样为寿高的老人丧事喜办,大操大办,甚至还请来剧团搭台唱戏。在当时社会贫困落后的背景下,廉价的“哭娘”便应运而生。


哭娘的作用是营造一种丧事艺术气氛,因为乡间人认为,动静闹得越大,说明这家的后辈越孝顺。哭娘实际上很像演员,哭丧时要像说词唱曲那样,音调既要具有悲戚感,而又需具有优美的音乐旋律感。如泣如诉中,需吐字清晰,且抑扬顿挫。诉说时词句要有动人的情节而跌宕起伏,让听者以为哭娘就是逝者的亲人,让听者为之动容,感染情绪,沉浸在一种悲情的视听艺术之中。出色的哭娘还需具备敏捷的思维与捷才,根据前来吊唁的不同对象,及时编诉不同内容的哭词,借以渲染环境,烘托气氛。

江都东陵镇西大街,有一位顾姓哭娘,三四十岁年纪,身段俏丽,理事干练,虽识文不多,却很有才华,口齿伶利,反映敏捷,声音清脆,谈吐幽默。远近数里范围中,谁家办理丧事,都想争先请她去哭丧,只要有她到场,看热闹的人都会很多。


这年的端午节后,她故去多年的丈夫与前妻留下的比她还大一岁的儿子,得病死了。平时喜欢看热闹的熟悉角儿们,都好奇地涌动开来,纷纷争相前往,想看看她怎样个哭丧法。特别是东大街上寿衣铺的裁缝、投子寺的和尚与崇贞观的道士,这三人平日里就喜欢四处找热闹,若偶尔在路上遇到本街的顾姓哭娘,总要打打趣,想占点口头便宜,却从来都占不上。这刻,他们忙颠颠地聚到一齐,幸灾乐祸地说道:“这回好不容易来了机会,给她出出难题,要她个好看。一定要让顾哭娘认得我们!”


午饭后,三人约好一齐来到顾哭娘家看哭丧。进得灵堂门口,就听到她字正腔圆又带凄楚的哭唱声,三人阴阳怪气地齐齐挤到了她的面前。看到这三人面含嬉笑,顾哭娘知道这是来看自己的笑话了,思忖着不能给他们有发难的可趁之机。她略加思索,一仰头,抹去一把眼泪,提高了音调,击打着巴掌,继续哭唱起来:“我苦命的儿呀!你咋说走就走了哇——丢下为娘我好伤六四 

心呀——都说你是我儿,何尝(和尚)是我儿呀——”和尚一听,眉毛苦了起来,道士与裁缝乐得咧开了嘴。顾哭娘又拍了一拍巴掌,响亮地哭唱道:“老天不公道哟——阎王爷怎么不拿去为娘我哟,偏偏让我健在,倒死(道士)我儿呀——我的乖乖肉哎——若想再见我儿,只能在黄泉路上,才逢(裁缝)我儿哎——”道士、裁缝煞时苦脸如灰,拖着和尚狼狈地逃出大门而去。

(配图:沈江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