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蒙曼:李白《子夜吴歌》夏篇

蒙曼 丁中广祥 2021-09-05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 | 合集80回全

蒋勋新说红楼梦 | 合集120回全

蒋勋这一代 | 合集7集全

蒋勋为你读诗 | 合集40集全

重要声明



本文素材综合整理于网络。图文分享仅供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涉版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更多精品资源,可联系我微信jddzzgx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她,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温和亲切,从容平和,知性优雅。


从2007年开始,她五上《百家讲坛》,讲授《武则天》《太平公主》《大隋风云》等内容;先后担任《汉字拼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点评嘉宾。


她引用诗歌时信手拈来,叙述历史时引人入胜,讲解人文时,随口串联的小故事更是风趣幽默,让人欲罢不能。


比如她说:元稹虽然写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却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深情但不专情的人”。这些趣味小知识,常常让人听得意犹未尽,希望她能再多讲一些。


作为点评嘉宾,她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在她的讲述之下,这些的历史文化知识,仿佛自带好玩有趣的属性,让人无限向往。


她以独到见解与妙语巧思,成为众人心中的“女神学者”。


有人说,在她面前,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而她则云淡风轻地说,“求知”才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今天跟大家分享李白的《子夜吴歌》之《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在中国古代人的心目中啊,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每一种风景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那桑树是春日的象征,春歌呢,就以采桑起兴,夏天的标志是荷花,夏歌就要以采荷花起兴了,怎么起呢?看前两句: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这两句诗啊,场面真大。本来写荷花嘛,像周敦颐所说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就很好啊!可李白不一样,他一上来,就把荷花置身于三百里镜湖之中,说这三百里镜湖,都开满荷花,这场面多大呀!像我们熟悉的哪一首诗啊?是不是有点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像,但是还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的是状态,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还有动态,这动态体现在哪呢?体现在“菡萏发荷花”的“发”字上,其实菡萏就是荷花呀!但是呢,它也可以特指荷花的花苞。那在这里头,李白用的就是花苞、花骨朵这个含义。所谓“菡萏发荷花”,就是说荷花一下子从花骨朵变成了怒放的花朵。大家想,镜湖三百里广阔的水面上,荷花呼啦啦一下子全开了,这简直就是化娇美为壮美了。那为什么要这样描写荷花呢?看下两句: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注意我在这里读的是yā,是为了押韵,大家也可以像我这样读,也可以就读成人看隘若耶yē,看你怎么想。五月的一天,西施来采莲了,围观的人把若耶溪都挤满了,原来前两句的大场面是为了烘托这后两句的大热闹啊!什么热闹呢?西施采莲。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怎样表现美人的影响力呢?还记得《陌上桑》里头,秦罗敷采桑的场景吗?“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是这个样子,西施号称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一出场,场面就更壮观了。“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可以想象,这些人都是打着看荷花的名号,其实哪里是来看荷花,还不是来看这比荷花还美的西施啊。


那我们在讲上一首《春歌》的时候,不是说过,只要“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这两句,几种颜色这么一勾勒,就足以写出秦罗敷的美嘛。到了西施这儿,连这样的两句描写都不用,只要写出“人看隘若耶”的反应,我们就已经知道西施的美貌程度了。这是什么手法呀?是我们一直说的背面敷粉。西施头怎样、脚怎样、衣服怎样,我们全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她一个人已经把三百里荷花都压倒了,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美啊!但是呢,也有评论家说,这两句诗写得不好,不好在哪啊?说不符合事实。 


按照历史记载,西施本来是若耶溪旁的浣纱女,如果说她在若耶溪采莲倒还合情合理,放到镜湖不就虚了吗?有更改事实的嫌疑,而且既然是到镜湖来采莲,那么“人看隘若耶”就无法落实,毕竟若耶溪和镜湖之间还有好大的距离呀,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是不是呢?我个人认为不能这么理解,本来诗和史就不是一回事儿啊。写历史固然要讲事实,要句句有来历,但是写诗要是这样要求,那就没有诗了呀。比方说要是完全按照历史记载的话,西施她就是浣纱女,连采莲都不能写,更何况说到镜湖来采莲呢。那么如果我们不考虑句句砸实的话,为什么诗人要安排西施到镜湖采莲呢?因为镜湖这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镜子呀,就像我们之前讲过的“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你说这个镜心是镜子呀还是镜湖呀?那这首《夏歌》也是一样的呀,“镜湖三百里”像镜子一样,既映照出荷花的美,也映照出西施的美,这是镜湖三百里的用意。那么既然西施在镜湖采莲,为什么又“人看隘若耶”呢?因为若耶溪流淌流淌,它的终点就是镜湖啊,西施沿着若耶溪一路泛舟到了镜湖,而围观她的人们呢,也一路从若耶溪追随到了镜湖。船上也是人,岸边还是人,大家都争睹西施风采,这不就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吗?那么秉如此美色的西施,后来又怎么样了呢?看最后两句: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她是白天出来采莲的,还没有到月上东山,她就已经回去了,回到哪了呢?不是回到她若耶溪畔的老家,而是“归去越王家”,到越王宫里去了。那看到这两句,有没有人想起王维那首著名的《西施咏》啊?“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说西施太美了,这样的美色天下都很看重,所以当然不会长久卑微下去。你看她早晨还是越溪浣纱女,晚上就成了吴宫里妃。那为什么李白说“归去越王家”,而王维要说“暮作吴宫妃”呢?因为李白写的是动机,而王维写的是结果。什么意思呢?西施她不是一个一般的美女,而是身系复国重任的人。


春秋后期,越王勾践被吴王阖闾亡国,他卧薪尝胆发誓复仇,而西施就是复仇大业中的一个环节。作为美人计的实施者,她被越王勾践送入吴宫,迷惑吴王,最终让勾践复仇成功。那王维说她“暮作吴宫妃”说的是她最终的结局,而李白说她“归去越王家”,则是说她被越王选中,肩负起复国的使命来。哪个好呢?这可难讲,要看你想表达什么意思。王维那首《西施咏》,其实是有讽刺意味的。他想说同一个人,在贫贱之时和富贵之时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那大家对他的态度也会与时俯仰。所以王维会把笔墨落在西施发迹之后,落在吴宫妃上面;那李白呢,要知道李白这四首《子夜吴歌》,其实是四首女性的赞美诗。夏歌里的西施和春歌里的罗敷一样,不仅是一个绝色美女,更是一个具有高洁精神的女子,什么样的高洁精神呢?罗敷的精神是不慕权贵、一身傲骨,而西施的精神则是舍生取义、为国复仇。所以李白的描写,到西施进入越王宫就戛然而止了,因为她此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越王、为了越国。我们讲第一句“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的时候曾经说,这是化娇美为壮美,那西施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化娇美为壮美呢?


参阅:子夜吴歌   大唐诗人   唐之韵   蒋勋细说李白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