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波|新时代青年美术探索——以全国青年美展为中心

《美术》 美术杂志社
2024-09-04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当 代 美 术

Contemporary Art

新时代青年美术探索

——以全国青年美展为中心


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于波
摘要:青年美术家是最富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也是中国美术的中坚力量,每一代青年美术家都紧扣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视角、极富探索的精神、饱满的热情奏响新时代的序曲。本文以全国青年美展为中心,纵览青年美展的发展历程,着重阐述当代青年美术家在主题内容、生存体验、语言表达、图像与媒介转换等方面的有益探索,挖掘这一群体守正创新的内在动因。

全国青年美展是国家级综合大展,是发现和培育青年美术人才的平台。1957年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时称“全国青年美术工作者作品展览会”)和1980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涌现出如黄胄、张钦若、罗中立、冯远、施大畏、何家英、艾轩、徐芒耀等大批优秀青年美术家,后来逐渐成为中国美术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时隔28年重新启动的2008年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以及2011年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赓续了青年美术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在平和与稳定的时代氛围下推出了一批具有学术性、时代性的高水平作品。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主要参展作者以70后为主体,他们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处在一种思想解放、思维活跃的时期,力求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新的推进。如写实性绘画作品突出,青年艺术家站在时空交汇的历史点上,进行了历史的创造”。在这两届青年美展上,以写实工笔画见长的如王冠军、李传真、孙震生等画家更是屡屡获奖。


2015年第五届、2018年第六届、2022年的第七届青年美展,分别遴选出382件、387件、397件作品,囊括了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漆画、综合材料绘画、水彩/粉画、插图/连环画等美术领域。与第四届相比,第五届青年美展增加了插图/连环画画种,由于涉及的画种全面,而每届展览的整体数量都控制在400件以内,因此每一个画种入选的作品质量很高。在第六届、第七届青年美展中,还分别遴选出全国美展展区直送作品46件和50件。全国青年美展已成为与全国美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相并列的国家级重点品牌展览,并成为当下青年美术创作的风向标。


一、“新时代”主题内容思考


“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断地传承、创新,通过吸收古典的养分厚积薄发,促使新时代青年美术家从“民族图像”的大历史观出发,来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所谓“民族图像”的大历史观,既饱含着家国情怀,又体现着市井百态;既有文人入世的理想,又有先贤出世的洒脱。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青年美术家曾创作出一批精品力作,如《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34岁创作的,写实主义巨作《流民图》创作时画家蒋兆和不足40岁。第二届青年美展上罗中立的《父亲》是那个时代的民族图像,画家用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将父亲那布满皱纹脸上的时代印迹与沧桑,以照片写实的方法刻画出来,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感动着无数的中国人。而艾轩的《有志者》则是通过描绘一个身残志坚的少女站立读书的形象而获得银奖,这幅作品也为他后来的乡愁写实主义油画风格奠定了基础。透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了每一代青年美术家对时代脉搏的把握,以及对作品的全情投入,这些经典作品就是民族图像,也是我们的根和魂。


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呈现出许多优秀作品,体现了当代青年美术家对历史与时代的思考。参展者几乎都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见证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经济腾飞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笔者作为青年美展的参展者之一,荣幸地入选了第五届、第六届青年美展,旁观了这一代青年美术家的创作之路。参加这三届青年美展的作者群基本具有学院背景和扎实的基本功,他们既具备国际视野,又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能够在历史的图像谱系中,找到时代坐标。从“大时代观”出发,青年美展的参展者选择题材广泛,涉及国家建设、民族融合、“一带一路”、生态保护、青年逐梦、富民渔歌、市井百态、故园乡愁等主题。其中,反映民族风情题材的作品尤多,譬如第五届青年美展中有25件,第六届青年美展中有31件,在第七届青年美展入选的36件雕塑作品中,表现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有8件,这说明民族与地域美术的创作与研究已不再是少数,成为青年美术家表达中国艺术审美的重要形式。民族主题美术创作,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美协在2009年至2016年打造“民族主题”系列美术工程卓有成效,为民族交融和团结做出重要贡献。在第七届青年美展中,李罗的油画《丝路系列之五香人生》描绘了维吾尔族卖香料老汉一家,画面左下大部分被各种香料占据,老汉人物形象在画面上方,刻画生动传神,构图装饰感强烈。如若与第四届青年美展孙震生的中国画《新学期》对比来看,虽然两幅作品的绘画品种不同,却产生视感相似的错觉。“在第七届青年美展雕塑中,金刚《同唱一首歌》、徐殿彬《乌兰牧骑——流淌的河》等对蒙古族服装那种近于浮雕的扁平化造型,却又用概括而圆润的外轮廓来处理,显得耐人寻味,仿佛这些形象本身就充满了音乐的旋律”。另一方面,这一主题重复表现,也出现了较多手法雷同、风格相近的作品,缺少对人物内涵和作品深度的挖掘,使观众陷入审美疲劳。


此外,这几届青年美展呈现出富于想象力、表达观念的版画作品,让人感到青年人的敏锐视角与不落俗套的表现力。唐满文是连续四届入选全国青年美展的作者,第四届青年美展的《备忘录之海国图志》和第五届青年美展的《备忘录之牧羊手卷》获优秀奖,第六届青年美展的《备忘录之彼岸计划》为全国美展直送作品,画作构图别出心裁,以纸船载满了各种动物寓意着诺亚方舟,画家从容地把海底动物放满画面,运用铜版的技法细微精准地刻画了密密麻麻的庞大队伍,巧妙的构思让人总想一探究竟,情节引人入胜。连续入选青年美展体现了作者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在第六届青年美展中,彭小伊《G形波动》、薛绍雄《关于记忆的变奏》带有超现实的虚拟叙事感;第七届青年美展李长兴《欢乐颂》也是一组动物的奇妙组合,作品中的动物仿佛在诉说它们才是这个舞台的主角。上述几件版画作品游离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用写实的手法表现超现实的场景,从视觉语言到题材表现都新颖别致。


李罗《丝路系列之五香人生》油画

116cm×200cm 2021年

第七届青年美展的两幅中国画直送作品值得一提,付万全《黄河源》用别样韵味的水墨语言轻松惬意地表现出黄河源的与众不同,中间那一方块绿色运用得巧妙鲜活,画面布局相当大胆,突破了中国山水画的程式化语言,当属才情之作。林琳《万物运转的奥秘》用9幅小画拼组而成,构思巧妙,有变色龙穿插于黑色封面的书籍中,有年轻人眼中对自己与对他人的审视,也有一些不能言说的秘密……从这些作品中能看出青年画家对自我、社会的敏锐观察中生发出创作的灵感,并捕捉这一微妙的瞬间,让人回味无穷。青年美术家具备青春的视角、敏锐的触觉、蓬勃的生命力以及选题的独特性,是这一群体艺术魅力所在。


二、生存状态的体验与表达


青年画家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捕捉和表达使得他们的作品独特而真实。“以作品表现自我‘生活流’往往是年轻画家的长项,造型艺术的传统形式与现代语言表达相结合,体现出年轻画家在中国画元素中嫁接西画的当代艺术成分,这也正是青年人自主探索的性格特征。青年画家善于把握个人情结,很容易在画作中表现个人内心深处更复杂和不易说清楚的东西”。例如,第七届青年美展包雪蕾《鲲之游》将《山海经》中异兽鲲与传统山水画的巧妙结合,描绘了鲲从北冥之海化身为鹏,奋起而飞,在高空俯视所见到的恢宏山水景色。画面的灵感或许是从山海异兽游戏当中的“开局一条鲲”中得来。崔师瑜《少年的你》构图新颖、色彩清新,有青涩之感,展现的是年轻人玩滑板的常见情景,画面下方大面积空白,人物以白灰黑绿的色彩搭配,体现出青年人的色彩谱系。林瀚油画《都市乐章——等待是一首温馨的歌》描绘了等待地铁的瞬间,借助地铁的玻璃反光镜涂口红的片段。阚胜相油画《影·和》从侧面的角度表现了众人合影的瞬间,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多媒介混合使用油画出现肌理质感。傅丹中国画《惬》用黑白灰的色块表现的是超市购物场景。谭芷若中国画《日日勤 餐餐香》、申畅《饮早茶》则是反映百姓生活的一日三餐;汪浩然《岁月如歌》用写意的笔法表现街头聚在一起打扑克的老大爷;赵炳宇《迷儿》用工笔的手法描绘缝纫机旁读报纸的老奶奶。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场景,在青年艺术家的笔下却显得格外不同,他们以敏锐的视角观察生活和日常,记录时代的生存状态,描绘人民淳朴的形象,在平凡而真实的时代生活中挖掘艺术之美。


三、艺术语言的多样探索


青年美展的典型特征是对艺术语言的多样探索。在近三届青年美展上,水彩/粉画占比不高,但不乏精彩之作,如第六届青年美展李鸿雄《时间之外·止于纸》,第七届青年美展叶萌萌《生长》、陈霈《倒奶的厨娘》等,让观众看到了艺术创造的魅力。第四届青年美展祝铮鸣中国画《百年孤独》突破了工笔画纯写实大场景唯美的语言范式,在色彩、造型与表现手法上有着自己的思考。这说明青年画家在对美的体验与提取上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经过缜密的思考将其转化成有效的视觉形象,进而形成个人化的语言结构,而不止是附着在表面的语言技巧。


在油画作品中注重平面化、构成倾向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这说明油画在本土化的进程中从审美感受上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例如,杨波《江南梦华三》将中国山水画中的写意笔触和精神融入油画风景创作中,削弱体积感,色彩简洁,以黑白灰关系为主,颜色明度与纯度的对比丰富,增加了平面性、流动性的表现。从第六届、第七届青年美展入选的178幅油画来看,具有平面构成感的作品有70幅之多,这说明青年油画家普遍更加关注艺术创作的形式语言与叙事技巧,同时寻找更能贴切表达内容的形式语言,广泛借鉴其他画种的特色表现力,来不断丰富油画的语言要素。入选青年美展的漆画作品在内容上突破了以往对装饰性的表现,第五届青年美展高应文、郭心琰《外滩2015.5.1》画面对比色运用得恰到好处,有丝网版画的套色感觉;第六届青年美展林文杰《大风起兮》带有很强的偶然性与写意性,作品大气磅礴;第七届青年美展白阅雨《折叠的空间》,抽象的表现手法使画面很有张力,说明漆画作品除了保持漆画的语言特色外,也广泛借鉴了其他画种的语言优势。这几届青年美展的插图/连环画作品的形式多样,铜版、木刻、丝网、白描、水彩、水墨、素描、综合材料拼贴的方式皆有,其中以版画和中国画的插图/连环画占比较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届青年美展中,有不少作者的作品连续入选,这反映了青年美术家在创作上的探索性与延续性。例如,马文甲的雕塑作品《他的日记和信系列》《黄色塑胶手套》分别入选第四届、第五届青年美展,作者构思大胆,运用木雕着色的手段来实现雕塑的质变。插图画家彭苑的《梦游记》《江城游记》入选第六届、第七届青年美展,作品为两组铜版画插图,从艺术水准来看后者画面更为丰富、细腻。入选第六届、第七届青年美展徐海军的综合材料作品《衍——NO.1》《衍——蓝NO.4》构成系列,画家运用垂直的、纤芯的烧纸边条作为主要方法,这两件作品尽管表现手法一致,然而后者在制作技巧与手段上更加成熟。然而,也有个别作者的参展作品从题目、形式、构图到内容几乎完全一样。入选第六届、第七届青年美展水彩画作者谭秋菊的《The flower·2》《The flower·6》,两件作品几乎看不出差别。入选第六届、第七届青年美展王墉的中国画作品《逍遥游》和《失衡》,两幅作品画面都是黑色背景下穿着红雨衣的4位少女,且皆为竖构图,同质化明显。虽然说每一位画家的作品应该有风格上的辨识度和延续性,但也一定应该有发展和变化的,不能为展览而展览。如果单从某届青年美展来看,往往很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但从历届对比来看,就很容易判断出同一位作者的艺术创作状态。


总体来说,青年美术家在一个阶段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往往是成系列风格的延展,一方面,这反映出作者对同一题材、同一语言形式的持续且深入的探索;另一方面,形成风格化、符号化之后对作者也是一种束缚。值得肯定的是,青年美展在语言探索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闪光点,同时也要预防同一位作者相似程度很高作品的重复参展,后者对挖掘青年美术家的创造力和引导创作走向都是不利的。


四、图像与媒介的转换


5G时代便捷的搜索方式让图像获取十分容易,ChatGPT的出现更是让风格与样式的获取易如反掌。当下,人们一边享用着图像的饕餮大餐,一边不断地接受视觉的审视与淘汰,因而从视觉图像到触觉媒介的转换,不同程度地抵御了平面视觉图像的衰老速度,为架上绘画发展赢得契机。这一点在青年美展的各个画种中皆有体现,青年画者除了在主题与形态拓展方面之外,在对媒介的选择运用上也更为考究,注重触感所引发的持续性思考,力图通过图像与媒介的转换,创作出能够超越照片、摄影的架上视觉文本,为图像泛滥的时代贡献具有思想深度、富有人性情感关怀的作品。例如,第七届青年美展付钰涵的综合材料作品《2021·南纬90度》,画家以网络卫星截图为创作原始图像,采用具有反射性能的波纹钢板模拟洋流运动的图像,反映出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生存环境现状。从这件作品看出,青年艺术家在对图像的借用及媒介的使用上更加大胆。第五届青年美展李军、于波作品《笼中对 NO.10》,将从图像语言中提取的艺术符号进行媒介转换,用动物隐喻来观照当代社会中人的情感世界,是当代水墨语言的诗意表达,为绘画图像的再现与表现提供了样本。第七届青年美展龚安作品《文明之光系列二》以油画为媒介,画出了龟兹壁画的斑驳质感,反映出作者意欲打破画种与材质的界限,对古典图像的挪用与媒介的使用也为其他艺术家提供了参照。


青年美术创作是历史的、当下的,也是未来的。纵览历届青年美展看到了中国60余年历史变迁中的民族图像,历代青年美术家从自我、群体和社会的感受出发,用作品诠释出对传统、当下及未来的全面思考。如今在新时代的复兴之路上,青年美术家将与新时代同向而行,青年强则国强,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青年美术家成就梦想的时代。同时,生逢盛世,肩负重任,青年美术家也肩负着传承历史、开创未来的神圣责任。而全国青年美展正是秉承着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宗旨,持续发掘、培养、凝聚、助力了一批又一批年轻艺术家,他们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地在艺术之路上探寻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样貌,以青春之我描绘今日之中国。这个舞台鼓舞着青年美术家由初出茅庐走向成熟,乃至成为引领主流美术的弄潮儿。将中国青年美术家推到当下的新高度,全国青年美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Art Exploration of Youth in the New Era:On the National Youth Fine Art ExhibitionYu B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Abstract: Young artists are the most energetic and creative group and the backbone of Chinese art. Each generation of young artists follows closely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plays the prelude to a new era with a keen sense, a spirit of exploration and great enthusiasm. This article, with the National Youth Fine Art Exhibition as the center, comb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outh exhibition, elaborates on contemporary youth artists’ exploration of theme and content, life experience, language and expression, and the change of images and media, and explores their internal motivations to uphold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 new ground.


Keywords: youth fine art; the new era; the National Youth Fine Art Exhibition




往期精选

目录&卷首语|《美术》2023年第12期

吴雪杉|歌与画:《义勇军进行曲》的图像化方式

莫沁杰|传承匠心精神 共创多元未来——首届全国高校教师纸上作品邀请展评述

潘超|江山之助:国家景观视域下的天山意象重构

卢炘 诸正昊|艺者仁心——纪念诸乐三诞辰120周年

傅怡静|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现状与趋势研究

苏睿|由真入意——人物画写实造型与笔墨衔接

华天雪|关于新发现几件徐悲鸿人物画插图的考证

冯菡子|救亡理想与人文关怀——以方人定抗战时期艺术创作为中心

许士平|图像运用与传神表达——以吴为山雕塑《陶行知》为例

高登科 谈晟广|法外求法——1949年李斛的艺术抉择

顾亦鸣|融情于景 以情造境——我的版画创作实践

董帅|重构“潇湘样”——基于《小寒林图》的画史新探

王冬松|基于图像结构和内容分析的《清明上河图》“明本”系列研究

胡经纬|第三种思想——马克·托比艺术中的亚洲经验

陈芸 童威|抽象的抒情——赵无极绘画的视觉形式与中国艺术精神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投 稿 信 箱

| 专 题 研 究 | 靳 浩artmsyj@163.com

| 当 代 美 术 | 施 晓 琴(展览评介)
artmsyj@163.com
吴 端 涛(个案研究)
 artmsj@163.com
靳 浩(现象观察)artmsyj@163.com
| 近 现 代 美 术 |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 古 代 美 术 |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 外 国 美 术 |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 文 萃 艺 荟 | 靳 浩
artwcyh@163.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广 告 部 010-65003278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一审:陈娟娟  

二审:吴端涛  

         施晓琴  

三审:盛   葳  

终审:张   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术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