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闫雪峰|时间与心流——新世纪女性油画的意象语言探索

《美术》 美术杂志社
2024-09-04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当 代 美 术

Contemporary Art

时间与心流——新世纪女性油画的意象语言探索

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闫雪峰


摘要:本文以性别视角切入当代油画的意象语言问题,探讨性别差异在意象油画中的不同认知结构。通过评述当代语境下女油画家创作实践所呈现的意象语言探索,重建为艺术界所忽视的女性价值。女性意象油画不将女性主义观念作为创作中明确的思考和呈现方式,突破了女性艺术批评的固化模式和惯性经验。


一、意象油画与意象审美


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意象成为中国绘画创作实践关注的焦点,相关的研究与展览不胜枚举。当代意象绘画的概念、内涵虽有定论,但尚有模糊之处,其较早在油画领域受到关注。意象油画概念的提出基于中国油画发展的本土意识和文化身份。学界普遍认为意象油画概念较之形而下的某种风格、样式,更应将其阐释为形而上的、具有东方特色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现象。意象油画的提出,是在后殖民和欧洲中心语境下对西方艺术话语权的争夺,其概念本身暗示了中国文化策略和对当代中国艺术语言的体系化建构,是符合时代趋势和历史逻辑发展的。意象油画不能以具象或抽象作为界定,它既不同于西方再现语言体系中的表现主义和抽象风格,也区别于中国传统文人写意绘画系统,是中国油画之“当代性”对于传统精神性灵的探索,是对“似与不似”关系美学的传承与创新。意象油画首先要突破的是传统西方艺术的再现语言系统,体现了东方民族关照自然与人文的思维方式和生命经验。


从中西美学比较的维度观察,东西方已经形成了意象美学和科学美学的格局体系。当代意象审美延续了传统东方世界主客交融的思维模式和心相直觉的认知结构。西方自现代主义艺术时期从内部瓦解再现传统观念,虽受东方艺术的影响,但其艺术内核仍延续了科学主义精神,发展出抽象性观念。当代意象审美和现代科学审美都抛弃了写实观念,但并不排斥具象手法。意象审美区别于传统写意,基于时代差异两者呈现的文化核心不同,但都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倾向。意象油画创作虽注重主体精神世界的呈现,却不同于西方的表现性油画。两者都具有“书写性”,表现性油画更注重笔触和色彩所传达的情感情绪,传达强烈的画面视效。反之,意象油画追求含蓄的象外之意。意象油画并非从客观世界中抽取某种形式逻辑,或者在主观世界中建立语言形式自身的结构逻辑,而是对主客关系的直观整合。意象审美确乎具有地域和民族色彩,具有明确的历史文化语境和文本之圈,不应与西方现代艺术诸流派混为一谈。


近年来,“写意油画学派”的提法也较为常见,其作品面貌纷繁复杂。写意由形而上的传统文人画精神转变为形而下的主观化创作手法,不仅存在着文化情境逻辑的错位,而且存在着性别认知结构的差异。当下“去性别化”的叙事语境,并不意味着关于女艺术家创作的阐释和书写,在当代艺术体制和文化结构中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当代中国女性油画意象语言既不同于已经被概念化、符号化的艺术观念,更有别于西方女性艺术所推崇激进的性别文化批判。西方女性艺术聚焦观看、凝视及视觉权力关系问题;而中国女艺术家的作品多存在消解观者凝视的情况,始终围绕女性日常生活、生命情态及情感心相展开,基于东方女性的物质文化传统,合于“意象化”的中国美学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的意象化语言与主流美术所讨论的意象思潮,仍存在性别视角和认知结构的差异。主流美术所聚焦的传统“写意”和意象审美,延续了汉族知识精英及士大夫阶层所推崇的艺术观念和价值取向,是文人精神的当代隐喻及雅文化的象征。其所呈现的不仅是视觉空间,更是男性文化精英的认知空间。


二、新世纪女性意象油画探索


进入21世纪,全球化影响日益显现,世界艺术格局悄然改变,艺术界开始反思中国女性艺术实践与批评,在后殖民文化语境中持续探索新时代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语言体系。女性意象油画探索呈现多元趋势发展。


京津地区女油画家历来有着深厚的写实传统。有的女画家在生命现实中寻求意象空间,有的将具象语言转换为意象语言。陈淑霞油画的都市山水景观在“减法”中回溯到传统山水意境的“空灵写意”,其意图是将都市工业化对“自然”“乡土”的追思阐释为传统文人“隐逸”“遁世”的意象世界,作品《胖鸟》《漫山》淡化了油彩的厚重和肌理感,使其转换为笔墨的虚实关系。申玲的油画在2000年后更多运用了线条造型,采用具有东方诗韵的绘画主题。《感时花溅泪》画面构图繁密,呈现出极多主义的美学趣味,笔触弱化,富于平面性和装饰感。夏俊娜作品中的女性和花并非性别意旨,而是营造出优雅闲适的情调抑或绮丽梦幻的氛围,通过幻想和记忆表达冥想空间。画中的女性仿若置身于历史时空的浮光掠影之中,油彩的肌理混合了水墨晕染的效果及强烈的虚实变化;中国式的线条和图式混合了西方式的透视和光影。作品《唐宋人间系列》《留芳图》《空山鸟语系列》整体似真似幻、朦胧抑或清晰,将传统“墨分五色”的写意技巧融入油彩的技术表达中,呈现当代女性视角的人文意象。


康蕾《花间词8》坦培拉 80cm×40cm 2014年

肖进的绘画一直围绕人物的肖像和面孔展开,通过对人物情态、手势动作、环境道具的细节刻画,不仅呈现人物的总体意象特征,社会信息要素,主要呈现人物内心意象空间,尤其是内在真实与外在现实的艺术修辞。《裸行人世间》系列基于人体写生,将心境之真与现实虚象融为一境,实则是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东方叙事,如“庄生梦蝶”虚实相生的哲思。画面的视觉隐喻不同于超现实主义绘画的非理性梦境,是源自心相对物象的投射。肖进的肖像艺术给人以“怪”之感,成熟时期倾向于使用传统写真“工笔式”绘制方法,光影的表现在画面中被刻意弱化,对人物情态的心灵感受通过细节的夸张处理传达出来。通过花盆、娃娃、课桌椅、绣花鞋、猫咪等道具及环境空间的暗示和场景细节的刻画,采用外与内虚实转换的思维结构,抑或传统文化的视觉修辞(谐音),使画面呈现出隐秘的心灵叙事和面孔之无穷意。


康蕾善于写生,早期的创作以边疆考察和少数民族写生为契机,在绘画语言上偏离学院传统的写实风格,显示出艺术家对油画“写意性”的兴趣。康蕾的艺术语言尝试走出西方油画语言体系,探寻东方精神和审美意蕴。这一特点体现在其对戏剧如《戏韵》系列主题的持续探讨。“戏剧的表现形式恰恰能和自己现阶段的审美追求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一贯喜好结合到一起。戏剧是综合音乐、舞蹈和美术于一体的艺术,能和皮影、木版年画、壁画、中国画等传统因素融合在一起,眼神、服饰、唱腔、身段、手势……很美,也很写意。”康蕾在中西融合的实验中尝试油画的意象语言。在《幻者》系列中,可以看出古典坦培拉技术与中国传统意象的混用效果。自2008年开始的《青花—名伶系列》《花间系列》画面融入了民间艺术造型因素、中国画虚实灵动的处理方式,在色彩上将青花瓷的蓝白意象运用于戏剧人物、女性及向日葵母题。康蕾对传统的表达并非概念和符号,而是情绪和氛围,是具有温度的,无关标签、阶级、叙事,实则是一种自我表达。宋琨成熟期的绘画暗合了西方视角中的东方想象和叙事,她将传统佛道思想、远古神话的意象图景融汇于其所侵染的二次元流行文化。在艺术语言表现上,突破了学院写实绘画传统,并逐步放弃了油画色彩的表现力,接近中国传统色相。在具象造型语言上虚化和朦胧处理,营造虚实灵动的画面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意象化、流动的精神性叙事,呈现出阴性美学流动非确定性的特征,如《临江仙》《琴师》《净土风景》《无明海—No.1》等。


来自湖北“七拍艺术组”的王衍如,她在2006年至2009年创作的《六足记四联》《扇面大黄》《榴枝朱雀》等,在充分发挥油画语言特性的前提下呈现传统花鸟意境。王衍如所关注的并非图式和符号,而是如何用油画语言和技巧实现对传统花鸟画和山水画的仿像及改造。艺术家钻研于东西不同理念框架下的媒介转换等技术问题。2010年以后,王衍如尝试在融合基底颜料和油画颜料的实验中探索传统山水意象的当代表达。来自岭南地区的陈子君,其绘画在模糊、迷离、偶然性中传达都市女性真实的情绪、体验和状态。她作画时将绷有画布的画框放在地板上泼彩,溢出的色彩会在地板胶上形成丰富的画面。这类偶然性痕迹成为她创作的灵性光辉和情感之境。“作品中真正能感动人的还是来自生活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可以来源于你自身立体的感知,比如视觉的、听觉的或是嗅觉的,也可以源于你的思想、回忆、幻想或是一种情绪。……我对画面人物造型、构图、空间处理,并不是遵循着现实真实的原则,而是记忆或是想象中生活片段的组合,朦胧却不失具体,虚幻且真实。”《体温》《轻舞飞扬》画面中的女性在灵动的线条,水与色、油与水的交融中浮现,在斑驳的色彩痕迹中呈现生命的丰富性。陈子君从偶然中发掘绘画的多重可能性,与艺术史预设和惯例的视觉经验抗争。四川的沈娜,2009年由卡通风格转向中国传统图式,作品《含情试问旧娼楼》《凄凄惨惨戚戚》《眼波才动被人猜》融入中国传统插图版画的图式表达,整体色调借用了汝窑的“雨过天青”。2010年后的作品,人物消失了,只剩下风景。画面描绘了女性幻想中的传统文化景观,是文化寻根的追思和对当代精神的逃离。除上述艺术家外,凌启宁、雷双、史晓楠、吴可、谢正莉、刘玉洁等不同代际、不同地区的女油画家,使女性艺术群体在新世纪意象油画的探索中走得更远。


三、女性意象油画之“意象”特质


当代女性油画群体努力摆脱西方写实再现语言框架,借鉴中国传统思维叙事、笔墨意趣、经典图式及审美意境,在不同的情境逻辑下进行中西融合、媒介转换、造型语言、图像叙事的各种试验和尝试。这些创作不仅突出了中国诗兴文化、直观思维、象外之意的审美追求,更呈现出女性艺术群体具有当代感的意象特质。


(一)时间性与女性心流


女性意象油画的探索注重写生所带来的现场感和生命痕迹的体悟,是用心灵去感受的过程。画家陈子君提及“在人物写生的时候,最能体会到一种现场感,一种具体的微妙场域,模特在你面前呈现,是带着模特个人浓郁气息的,有他们的情绪、社会因素以及习性痕迹……这种感觉是写生过程中最为有趣和生动的部分”。对于女性绘画而言,写生与创作更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相抱、虚实相生”的相辅相成关系,相对于创作中的理性思考和观念建构,写生避免了知识概念的刻板局限和语言表达的程式化。因此,写生并非是创作的初级阶段,而是女性绘画回归本质、释放心灵、体悟世界的仪式,成为女画家放松冥想,寻求生命存在真实鲜活的心灵栖息地。她们善于观察和捕捉自然界及日常生活中具有审美意义的“痕迹”,善于发现平凡风景中的细节,提取其中的视觉要素和结构图式,启发并思考其所蕴含的生命和生活信息。女性意象语言具有时间性和流动性。掉漆的桌面、翻新的水泥地、斑驳的铁锈、盘碗中的汤汁、栏杆的投影等,这些被忽视的、微不足道的观察视角呈现了女性对时间特性之于物质世界和生命存在的敏锐感受。“意象说中的‘意’具有一种流动性,‘象’具有一种不确定性,‘意象’整合之后形成了整体的氛围,它既代表‘意’的形象化,又体现‘象’的意念化。”女性意象语言的探索具有更多的偶然性因素,作品中呈现女性心象流动的不确定性和生命体悟的微观世界,出乎意料的效果更利于发挥思维中的想象力。


(二)阴性美学与女性生命意象


女性意象油画的探索区别于主流美术对观念符号和社会性主题的聚焦,而是始终围绕女性日常生活体悟、生命情态及情感心相展开。“……她们所使用的方式、语言都来自于只属于她们的体验和生活,而她们所试图传达的不是作为行为对象的女性,不再是被动地创造艺术,而是独立自治的创造者。”批评家皮力认为,女性艺术创作呈现出文学性的语言风格,与男性群体的抽象观念性形成了反差。批评家冯博一认为:首先,女性艺术创作注重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具有重复、琐碎、细微的特征。其次,创作过程和方式的非观念性,擅长使用象征或隐喻性的艺术语汇,使女艺术家的作品具有模糊的、神秘的、非确定性的意义指向。最后,女性视角的自叙性书写,将以往所禁忌的境遇给予公开,引起话题且更具穿透力。上述对女性艺术群体的审美判断,实则是主流美术对非主流和边缘审美倾向的描述,即女性艺术群体创作的阴性美学倾向。阴性美学具有琐碎的、日常的、民间的、手工的、模糊和偶然等被主流审美所忽视,并被认为是次要的审美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阴性美学不应等同于女性审美。日常化和自叙性倾向作为女性创作生命经验之形式,呈现出女性追求的平凡之美,描绘为冥想直观的视觉日记。


(三)女性意象语言与女性主义艺术


女性意象语言的探索有别于女性主义艺术所建构的立场和姿态,后者将性别观念作为话语策略,而前者摆脱了西方思潮和观念的束缚,避免赋予图像观念意义和性别标签,打破了作品图式化和符号化特征。植根于当下生活和心灵轨迹进行语言试验,使作品具有了个体性、独白性和不确定性,画面注重形象系统的建构及其所传达出的情绪和氛围,语言风格呈现流动性、虚化处理、情境化和偶然性。女性意象油画不将女性主义观念作为创作中明确的思考和呈现方式,突围女性艺术批评的固化模式和惯性经验。事实上,中国女性艺术批评以西方话语和叙事逻辑涵盖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群体的实践,其对抗性和工具主义倾向导致批评话语和艺术实践的脱节。正如高名潞所说:“女性意识是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由一个文化区域的传统和当下的特定语境所决定。因此,西方女权主义二元对抗的模式不一定适合对中国女性艺术的解读。”诚然,女性绘画实践所呈现的经验态度和思维视角确是女性独有的,但并不意味着阐释的西方化和创作的观念化。当代中国女性群体的意象语言探索不仅早于主流美术所倡导的意象思潮,更为重要的是,意象语言内化于中国女性认知结构和艺术表达中。


结 语


近年来,学界关于意象油画及意象审美的研究成为主流趋势,但其中关于女性绘画与意象审美的相关研究仍然不足。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油画家已经开始了意象油画语言探索。鸥洋被陶咏白评为“中国最早举起意象油画旗帜的人”。早期探索尝试融会贯通东西方绘画语言,通过物质材料和技法表现力实验,将现代派形式语言融入中国画的虚实关系和意象时空中。新世纪女性意象油画探索进入成熟阶段,相对于西方艺术所呈现的现代科学审美观,她们立足于本土文化和社会情境,超越西方油画观念和技术框架,通过时间性心象呈现独特的中国女性生命意象与审美。(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往期精选

目录&卷首语|《美术》2024年第2期

唐宏峰|从全球美术史到图像性的全球史

高天民 潘晓华|东方既白——“五星出东方国际美术大展”述评

潘欣信|细把江山图画——写生观视野下的“青岛画院山水画创作回顾展”

施錡|新世纪日本禅宗艺术交流研究——以黄檗美术为中心

牛宏宝|姜宝林对笔墨语言的传承与现代转化

刘艳卿 屈健|“出奇”与归真 ——王子武的艺术探索道路

宗洁|数字媒介语境下美术馆传播范式的多维转向

沙永汇|构成与造型——我的主题性版画创作

牡丹|刘既漂的装饰艺术实践及理论建构

李逸轩 吴卫|香港高等艺术教育创建者——陈士文及其艺术思想源流探究

杨洋|“纹”以载道——20世纪三四十年代常书鸿的装饰艺术思想与油画民族化探索

郭师若|“薰琹的梦” ——庞薰琹20世纪上半叶的工艺美术探索

蔡拥华|石门何处寻——沈宗骞《石门观瀑图》研究

赵亮|石湖烟水望中迷——文徵明石湖图像研究

李彦霖|高凤翰《甘谷图》及其题跋——兼论康乾时期齐鲁文人书画交游

张令伟 刘晓雨|“文雅传统”与“中国风”背景下的波士顿画派研究

孙小訸|精神视野中的风景——乔治·英尼斯及其色调主义转向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投 稿 信 箱

| 专 题 研 究 | 靳 浩artmsyj@163.com

| 当 代 美 术 | 施 晓 琴(展览评介)
artmsyj@163.com
吴 端 涛(个案研究)
 artmsj@163.com
靳 浩(现象观察)artmsyj@163.com
| 近 现 代 美 术 |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 古 代 美 术 |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 外 国 美 术 |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 文 萃 艺 荟 | 靳 浩
artwcyh@163.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广 告 部 010-65003278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一审:陈娟娟  

二审:吴端涛  

         张   玉  

三审:盛   葳  

终审:张   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术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